作者简要介绍了一下他在软件业的经历(插句题外话,如果你开始考察每本书的作者的个人经历对这本书的观点的影响,我想你开始进入“书中已无趣”的境界了,哈哈)。

  • 作者不是程序员,尽管作者很早就开始使用计算机。
  • 作者写作时的工作是商学院的教授。同时在业界担任风险投资顾问和投资公司的董事。
  • 作者曾经做过一段软件业的考古活动,主要研究对象是日本的软件产业。
  • 作者经历了很多创业型公司的发展历程,了解很多业界的商业活动规则。

1991年,作者提供了他对日本软件产业的研究报告。他认为:日本人制作了很多高质量的软件。日本注重功能部件的设计(中间件?),标准化的开发技术,公共训练程序,可充用组件库,CASE
TOOLS,质量检查机制,以及使用统计工具来管理项目。日本的软件公司倾向于使用“软件工厂”,将有经验人员和经验较少的人员结合使用。但是,日本的软件产业更适合搭建某种特定类型的系统。没有很强烈的商业意识(我觉得这个意识就是:制作为全人类使用的软件,哈哈。)。由于作者在日本居住过7年,我想作者对日本软件业的分析,还是有一定可信性的。

微软公司是比较成功的“追逐金钱”的公司。作者做了相当多的研究。同时作者还在很多软件公司和风险投资公司担任顾问和董事会成员。这其中包括美国和欧洲的公司。

作为软件业中的新生力量,我才有7,8年的经历。我见识过及个人的公司,1,2百人的公司,几千人的美国公司。我的经历不是很多,所以我看这本书,主要是为了增广见闻。看看别人都在做什么。我没有丰富的经历,所以我不能像作者那样,针对欧洲,美国,日本的软件产业甚至文化做出观察和评论。我可以就我自己的一些经历谈一下作者的分析。

日本:

日本人推崇的是“软件工厂”。也就是遵循标准设计,在原有参数上稍加修改即可以大规模应用的系统。我在大连见到很多日本的外包公司,只要你日语过关,就能看懂说明书,即使从没有开发过软件,你也可以开始进行开发,完成任务。现在很多地方在大张旗鼓地宣传外包的概念。我想中国的很多软件产业方面的发展,都和我们这个邻居有着深刻的关系。我所在的学校,最早开始进行BBS的实名注册(1999),尽管执行的不是很严格,但是我在看到一片计算中心的老师写的关于这个问题的说明之后就明白了。里面说到,这位老师受到一位日本教授的影响,认为BBS是一种过时的技术,应该进行严格的管理。我觉得,如果我们仔细的思考,会发现更多的,日本人对我国软件产业的影响。

作者对日本的这种发展模式的结论是:能够像作硬件一样开发出适合本国实际的软件并且大规模应用。但是,不会改变世界,不过产生亿万富翁,不会对社会的发展又决定性的创新出现。当然,作者的结论未免武断,但是如果我们在外包这条路上走的太远,就像我们把房地产作为国民经济发动机一样,会产生我们不希望看到的后果。或许我愤青了,哈哈。

欧洲:

软件,在欧洲是一门科学。很好的计算机教育,强烈的创新意识,这些都是欧洲软件产业的基础。我接触过的产自欧洲的软件,包括俄罗斯的软件,在技术细节方面非常出色。大规模的软件,例如CAD系统,SAP,都是非常出色。但是给人的感觉就是,这些软件太过学术化。例如,他们喜欢使用函数式编程语言作为大规模软件的二次开发语言,我想这个决定有着明显的技术特征,但是不符合市场的需要。我觉得,这就是为技术而技术,而不是为了金钱而技术。

美国:

美国的主要特征就是:把软件看作的商业行为,这个和他们看待石油是一样的。尽管这个咚咚很复杂,风险很高,但是收益还是很大的,同时在这个成熟的资本主义市场,一个新的资本家的冒险领域,是非常有吸引力的。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技术上有潜力的公司,甚至是上市公司,会被一些财团收购,成为私人投资公司。几年之后,这些公司改头换面,重新包装之后被财团出售。这个就是资本的力量了。我想,作者是其中老手,自然对这种操作耳熟能详。

我们从中可以看到,美国之所以成功,首先他们像欧洲人一样,有着先进的计算机教育,良好的创新环境和巨大的科学成就作为支撑。其次,美国是个商人社会,人们很自然的会把一切创新的东西连接到商业上。那么,在科学领域成功的计算机技术,自然的会成为资本家们新的赚钱发动机。

我们总是在想美国软件产业的成功,我想作者给出了一些思考的结果。作为一个理智的读者,我们首先不要相信他,然后逐步地分析它的结论的前提,推理过程。

问题非常复杂,而且,作为一个普通的软件产业从业人员,我不适合讨论这种宏观问题。很容易在各大论坛看到板砖横飞,大家都是专家。可问题是永远没有结论,对我们的行动也没有影响。我很讨厌这种讨论。清谈误国!!!